023-88660179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双恩工业技术(重庆)有限公司

电话:023-88660179

传真:023-88660179

手机: 13637863228

公司邮箱: shuangen99@126.com

公司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龙湖紫都星座A栋2409-2411

网址:www.cqshuangen.com

邮编:401147

行业新闻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表时间:2024/6/17 14:24:28

    导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中的8个工业大类,重点涵盖机械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长期稳定在30%以上。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无论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还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以及“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都需要以现代化装备制造业作为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经历了21世纪最初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提质增效新阶段。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持相对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总体呈现以下特征:

  (一)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态势

  进入新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增速以及PMI(采购经理指数)所反映的产业未来增长先行指标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看,2014年以来,装备制造业均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2023年1—12月累计同比增速达到6.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2个百分点(见图1)。从PMI看,2020年以来,装备制造业月度PMI指数在绝大多数月份均高于制造业PMI指数,并且仅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22年,装备制造业月度PMI指数出现了低于50%的情况(见图2)。



(二)知识产权密集度不断提高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装备制造业共有121个工业小类行业被纳入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涵盖信息通信制造业、新装备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2021年,在专利密集型产业中,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新装备制造业合计占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的46.9%(见表1)。与2016—2020年相比,2017—2021年,专利密集型产业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发明专利密集度从190件/万人提高到226件/万人;专利密集型产业中的新装备制造业,发明专利密集度从225件/万人提高到262件/万人。



(三)绿色化、智能化持续推进

  一般而言,装备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主要体现在能源消费和工业机器人使用上。在绿色化转型方面,2012—202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亿元产出的能源消费总量)从648.16吨标煤/亿元下降到596.27吨标煤/亿元。在能源强度下降的同时,电力消费强度总体上看出现了上升,反映出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在装备制造业8个子行业中,除了金属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外的6个行业都出现了电力消费强度的上升。在智能化推进方面,装备制造业集中了数智化转型程度最高的工业行业。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2018—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从154.03千台增加到290.26千台,其中,归属装备制造业的汽车业、金属和机械制造业、电气/电子产品业安装量从101千台增加到204千台,合计占比超过2/3(见表2)。



(四)全球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

  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第一大国,其后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高,2022年达到23.66%。与此同时,中国机械零部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13.34%上升到2022年的26.40%。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处于进口大量零部件组装出口的分工位置,然而从2018年开始,这一分工地位出现了明显变化,不仅机械零部件国际市场占有率后来居上超过机械及运输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且机械零部件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开始超过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2022年达到0.4113(见图3)。这一现象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分工地位向更高附加值的中间品环节迁移,全球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





装备制造业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继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后,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5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从生产力上形成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强大物质支撑,从而奠定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使用生产工具的人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分工深化已经推动生产工具制造走向专业化生产,进而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阐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三大特性与产业发展的三个方向是紧密联系的: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方式,既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途径,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础;而现代化产业体系展现出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重要保障,通过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系统的良性协同耦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态关联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些关键点都必须依托于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需要重点解决的“补链”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需要重点解决的“强链”问题,以及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环节充分布局的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反映了产业门类齐全和体系完备的程度,是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具有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但在少数关键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补链”对于产业体系完整性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既包括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涉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提高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一方面需要因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通过“强链”打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突出强调的是抗风险能力,除了通过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提供安全性之外,更强调在关系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国家安全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布局,尤其是战略性资源的供给能力以及在关键产业链占据核心位置等。

  (二)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占工业较大比重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中国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容中的重要论述,也是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战略性要求。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主要体现为高端领域、高端产品在装备制造业中占据更大比重。所谓“高端”,一是指高技术含量,不仅体现为知识、技术密集,而且集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二是指高进入壁垒,存在来自专利、产业基础等因素的较高的进入壁垒;三是指高价值链地位,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部位,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以技术创新突破进入壁垒是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传统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往往投资巨大,只有在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机器对劳动的替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过程的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加工,将数据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综合效率。二是产品的智能化。除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以外,处于更广泛应用领域的制造设备、物流设备、建设施工设备的智能化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智能化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主要包括自身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但更重要的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装备支持。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包括支持能源转型的新能源发电装备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环保设备、节能设备,以及乘用车、商用车和工程机械的电动化转型。

  (三)装备制造业支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只有着力发展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规模巨大且不断扩展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对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的庞大内需市场的响应,也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因此,在供给侧增强装备制造业生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是装备制造业支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然途径。基于产业间的紧密联系,装备制造业从以下两方面支持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密切相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流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产业间、产业内、产业链的融合发展都需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中处于中游,直接上游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行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其不断激发的创新性需求,是这些行业及更上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装备制造业通过带动原材料行业和资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铸牢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基础部门的根基。

  (四)装备制造业支持开放合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只有通过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才能有效聚集全球高端资源和要素,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内外联动效应。中国装备制造业以其较高的国际分工参与度和整体竞争优势,在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支持开放合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并且通过这些途径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贸易方面,机电产品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国货物进出口中占较高比重,2023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占中国货物出口总额的58.5%,机电产品进口额占中国货物进口总额的36.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装备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2》,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32.6%,其中,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产品3.5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在投资方面,一方面,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流向制造业的投资为271.5亿美元,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为146.1亿美元,增长3.5%,占制造业投资的53.8%。从投资存量看,归属于装备制造业的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是制造业对外投资的最主要领域,这些领域集中了中国最有竞争力的装备产品,其中,汽车制造业对外投资存量占制造业对外投资存量的23.6%。另一方面,机电装备行业也是中国制造业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广阔的需求市场,构成了中国吸引外商投资高端先进装备制造的有利环境。外商投资的领域不仅涉及生产制造环节,越来越多的外资研发机构开始进入中国加速投资布局,主要集中于汽车零配件、高端制造、精密制造等领域。

  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正处于由装备制造大国迈向装备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也将通过更好地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而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如何切实把握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历史契机,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趋势一致,装备制造业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进入了调整转型时期。总体来看,中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以下问题:一方面,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外部环境制约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并且对利润空间形成明显挤压。从需求侧看,中国装备制造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但国际装备市场总体增长动力不足。回顾2013—2022年的十年间,全球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国际市场规模仅从6万亿美元增长到7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业已从17.24%上升到23.66%;国内市场开始出现传统需求增长乏力的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从2013年的19.6%下降到2022年的5.1%,其中,与装备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速从2013年的17.8%下降到2022年的3.5%。从供给侧看,装备制造业上游的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大于装备产品出厂价格,部分装备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劳动用工成本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从量大面广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来看,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产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链“短板”较为突出以及上下游协同不足,并且质量、效率、效益均有待提高。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问题导向,重点是指根据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运用系统思维,找到关键节点,以创新为基础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视角协同发力。目标导向,重点是指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以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抓住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人民生活幸福影响大的产品,抓住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中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的潜在创新性需求,在“补链”“强链”的同时,开拓新市场、发展新领域、应用新场景。

  (二)实施装备制造业基础再造

  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编制的《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将产业基础归纳为“五基”,即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在《目录》确定的21个重点领域中,涵盖了信息通信设备、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仪器仪表、工程机械、农业装备、环保低碳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等多个归属于装备制造业的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再造受到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产业基础再造必须以创新为基础:一是产业基础集中了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问题,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引导社会资源向工业基础领域逐步聚集。二是产业基础再造需要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五基”之间联系紧密,构成工业基础能力的链式系统。产业基础中的“短板”突破与产业链水平整体提升相互关联、相互支撑。要将产业基础问题放在产业链中解决,以“链式推进”解决“五基”问题。三是产业基础再造需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的结合。一方面,政府以《目录》的形式作出产业基础顶层设计,并且在少数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极其重要的“卡脖子”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为主,通过《目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以“专精特新”企业为抓手,带动产业资本、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基础再造。

  (三)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的工作重点在于投入端的生产系统智能化和产出端的产品应用维护智能化。推动装备制造业融合化发展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有其不同于消费品产业的特有表现:在投入端,是数字技术这一新的通用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生产流程的渗透和嵌入;更进一步的,是在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在产出端进行跨越产业边界的创新行为,主要表现为从制造业跨界进入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因此,在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融合化发展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和深度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数字技术推动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智能化以质量、效率、效益为导向,与其他离散型制造业没有本质不同。但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多,供应链联系更加紧密,制造精度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更关键,因此,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协同生产、协同研发,以及基于生产信息抓取进行大数据分析控制制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智能化生产数字平台采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等技术,使制造过程可追溯,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质量评价准确度大幅提升。二是数字技术推动产品智能化和企业跨界创新。装备制造业是较早提出服务化转型的工业行业,主要是从单纯销售产品转向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数字技术应用不仅推动了产品智能化,而且推动了企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使得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从销售产品的设备提供商转向包括设备安装、运营维护、在线监测等一体化服务的服务提供商,从而走向跨界创新,企业的跨界创新行为构成产业融合的微观基础。

  (四)助力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

  装备制造业在践行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为更多的下游应用领域提供绿色装备,助力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进而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节能环保装备和能源转型相关装备,是装备制造业助力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的最主要领域,同时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中国在其中一些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处于“领跑者”地位,如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风电光伏的装机量,我国均位列世界第一。节能环保和能源转型相关装备不仅助力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而且凭借庞大的工业体系和能源转型的巨大市场需求,将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中国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中国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此相关形成的装备需求,涉及到发电设备、储能设备、输变电设备、用电设备等领域。例如,电力装备供给结构向风光发电转型后,将引发对煤电在役机组及系统灵活性的改造;长距离电力输送和发电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新型输配电体系的相关投资和建设;用能装备也将面临能源转型,如工程机械的动力从燃油向电气化转型。更进一步的,庞大的市场需求将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新赛道成为颠覆性创新的载体,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实现基于新技术路线的“弯道超车”,使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更多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着力点

  创新是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14]。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坚持以创新为基础,结合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关联特点,在推进产业创新中突出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将政策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节点,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而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基础。

  (一)支持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

  产业数字化平台是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的重要抓手。“十三五”以来,产业数字化平台在中国发展很快,其中不乏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的平台。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产业数字化平台不断改变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聚焦于细分领域和赛道,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协同中发挥头雁作用,通过跨产业创新走向产业融合发展。装备制造行业面临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产业数字化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推进数字化转型、外部依托产业数字化平台,成为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对抗不确定风险的战略选择。产业数字化平台在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协同创新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愈发凸显:一是推进企业数智化转型。工业大数据、物流大数据等大数据平台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吸引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及其产业链关联企业加入平台,而企业加入产业数字化平台的前提就是实施数智化转型,因为只有通过数智化转型才能将企业生产运营信息数字化、结构化,成为能够在平台中发挥作用的数据资源。二是增强产业链韧性。装备制造行业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行业,业务流程长、物料多样性程度高,不仅企业内部存在重要的价值链环节,而且企业边界之外的供应链协同也极其重要[15]。产业数字化平台能够集成供应商、外协加工企业、客户群体的数据并形成快速联动,平抑价格波动和增强供应链灵活性,进而通过提高上下游协同效率增强产业链韧性。三是促进协同创新。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创新效率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快速联动促进企业与供应商、用户深度交互,推动企业内部研发、生产、运维等部门协调配置资源,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共同攻关,以协同创新推进“强链”“补链”。

  (二)统筹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

  先进且科学的标准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针对目前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结构和布局不完善、标准滞后和缺失、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的衔接配套不够等问题,需要通过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来化解。将标准作为战略性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发挥标准在增强产业稳定性、促进产业链协同方面的关键性作用;通过采用国际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等方式,推动中外标准协调兼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是要打通自主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技术路径,补齐标准空白,科学提升一批现有标准关键技术指标水平,形成较为完备的高端装备基础标准支撑体系。二是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化联动,发挥标准在产业协同、技术协作中的纽带和驱动作用,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标准有效衔接。三是要加大交叉融合领域标准研制力度,增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标准有效供给,通过标准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现代服务加速融合。四是要加强标准化的国际合作,加强先进适用国际标准的转换和采用,大力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先进技术和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标准“走出去”助力高端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三)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企业是产业创新的微观主体,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亟需一批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且持续深耕。由于这些产业配套领域分类细、共性内容少、单项产品总产值低、技术攻克难度大、研发周期长,仅靠大型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覆盖所有细分环节达成产业链的全面联通,更需要中小企业提供零部件、元器件等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发挥“补链”“固链”“强链”作用,实现有序协同[16]。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要大力支持这些中小企业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方向,结合产业需求进行长期的研发投入与工艺积淀,不断取得配套产品和服务的技术突破,逐步成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来源:智能制造IMS 齿轮头条网

免责声明:本文编辑整理自网络,供于交流和学习,翻译不当敬请谅解。
若涉及版权及内容问题,请与本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